在思维与生命的悖离之间
发布人:系统管理员  发布时间:2013-10-30   动态浏览次数:218

在思维与生命的悖离之间

 
 


 
    2006年暑期教育部启动“中小学教师新课程国家级远程培训项目”,我有幸作为余文森教授领导的“课堂教学”专题专家团队的核心成员,参加了空前盛大的万人培训工作。在网络研修的平台上,有一位安徽无为的老师在进行作业讨论时,列举了一个案例,题为:《失而复得的“双”》,引发很多人的思考。

    案例:失而复得的“双”

    那是一个晴朗的下午,天气闷得很。说句心里话,我去听课都有点勉强。何况又是第二节课呢?学生们更是漠然,一副死气沉沉的样子。我不由得替这位即将上课的教师暗暗捏了一把汗。

    然而,结果出乎意料。不到五分钟的时间,不只是学生,就是我这个身经百战见多识广的同行也不禁为其“以读带讲,以读促思”的巧妙设计所深深折服。那富有磁性的嗓音,那抑扬顿挫的语调让人听来如痴如醉。透过他亲切的话语,我仿佛看到了我们最可爱的人,看到了步履蹒跚的大娘,看到了泪痕满面的小金花,看到了拄着双拐的大嫂……不料,正当我们沉浸在这动人的送别场面中时,教学中却出现了一个小小的“故障”——

    “读完课文的第三自然段,你们知道这里主要讲的是大嫂做了一件怎样的事吗?”停顿片刻,老师随口答道:“是不是挖野菜失去双腿啊?”紧接着板书:“大嫂挖野菜失双腿。”

    “不是,不是失双腿……”有学生小声嘀咕。

    教师微微一愣。显然,这小小的插曲已然出乎他的意料。但只是一刹那的时间,他便又恢复了常态。

    “不是失双腿,难道是失单腿不成?”教师微笑着点拨道,“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第三自然段,圈出关键性的词句,再认真想想,交流一下。”

    教室里有了短时间的宁静。可一分钟不到,孩子们就“失去双腿”和“失去单腿”展开了激烈的讨论。

    “我以为是失双腿,因为大嫂拄的是双拐。”

    “不对。你的推断不准确,看书也不够仔细。”第二位同学显得振振有词,“书上只是说‘您架着双拐……我们只要想起您的双拐’,但并没有直接表明大嫂失去的是双腿。”

    “是呀,大嫂拄的虽然是双拐,但可能失去的是两条腿,也可能只是一条腿。”另一个孩子补充着。

    “对。我前天还在医院里看见失去一条腿的叔叔靠着双拐走路呢。”第四位学生语气更是有力。

   “嗯,我也看见过。”

   “嗯!”

   “是这样的!”

    ……

   “所以,我认为不能说大嫂‘失双腿’,应该说‘失去腿’好一些。因为不管大嫂失去的是一条腿还是两条腿,‘失去腿’的说法都该是可以的。”最初提出质疑的那个孩子站起身来总结着。

    “耶!”孩子们群情激奋,教室里瞬间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。

    辩论的结果似乎趋于统一,那个年轻的教师也不由会心地笑出声来。轻轻地擦去“双”字,他拿起粉笔郑重其事地写了一个“去”字。

    “哦!”孩子们又是一阵热烈的掌声。孩子们笑,教师也笑。

    “老师,我……我还有新的看法。”或许是由于胆小和紧张的缘故,孩子竟有点口吃起来。

    “哦?是吗?好,请说说看!”年轻的教师显然也吃惊不小。可说着话的时候,却依旧是一脸的笑意。

    “书上还有这样一句话:‘伤好以后,您只能靠着双拐走路了。’这里强调突出了一个‘只’字。那意思是说,大嫂如果没有双拐的话,就不能走路了。但事实上,大嫂若是失去一条腿,她是完全可以靠着一条拐杖走路的。所以,我觉得这个‘只’字说明了大嫂当时失去的必定是两条腿,而不是一条腿。”

    教师的笑凝住了。孩子们也张大着嘴巴。沉默。教室里,死一般的寂静。

    好一阵子,教室里才再次响起掌声。先是那年轻教师的,后是所有孩子们的。除了一声高似一声的“耶”的叫好声,大家谁也没再多言语,只是笑,只是使劲地拍着巴掌。这掌声热烈而持久。拍的最响最激动的,当数那个站在讲台上的一脸灿烂的教师。在这掌声里,他擦去“去”,再次写上了一个大大的“双”字。

    伴随着这掌声,下课的铃声响起。

    “同学们,这一个失而得利的‘双’字可是来之不易哟!”教师的话显得意味深长。孩子们会心地微笑,又是一阵欢快的掌声。这时候,站起来鼓掌的,还有教室后排所有的听课老师。

    那时候,我就在想:这失而复得的,又何止是一个“双”啊?

    案例展示在网络上,下面好评如潮:有的认为,这是一个精彩的案例,“双”字又回来了,来之不易。其间妙趣横生、起伏跌宕、引人入胜。这是师生生命历程、智慧升华的过程。其实,过程比这个“双”字回来不回来重要的多得多。有的写上,意味深长,一唱三叹!有的简明扼要地称,有道理!有的拍案叫绝,真的是跌宕起伏的一堂课……

    说实在,初读这一课例我也为这一波三折的课堂故事所吸引,是啊,我们日常生活的课堂教学总是显得那么平静无波,总是那么一览无余,显得那么平白,缺少动人心弦的悬念,更没有让人惊叹的峰回路转。而在这一课堂中真的是让学生们经历了“山重水复,柳暗花明”的思考的过程。我的心里也不由自主地折服于老师的引导智慧。

    再读一遍,我依然为学生们字斟句酌推敲琢磨的学习品质赞叹不已,他们居然能见人所未见,发人所未发——不但洞察细致入微,而且剖析的有理有据。教师也是立足于学情顺势而导,相机而动。

    然而细细品味,隐隐约约似乎总有一种缺憾潜藏其中。想起中国人民大学著名的哲学家黄克剑先生的一段话,令人感慨良深“知识若没有智慧烛照其间,再多的知识不过是外在的牵累;智慧若没有生命隐帅其间,那或可动人的智慧不过是鬼火萤照”。所有的知识应该为生命加温,并增强生命的强度,应该成为荡涤人的灵府的一汪碧水。知识应该让生命更为澄澈、光明,让灵魂更为充盈、丰润,让心灵更细腻、明敏……课堂上四次的掌声与笑声突然间显得有点近似于“不和谐的音符”。生命的悲壮感消弥于这种咬文嚼字之间,师生全身心以赴的是纠缠于一个字的意义,无暇去顾及大嫂为了去挖野菜失去的腿的痛苦与牺牲精神。人们似乎更在意考证“一”与“双”,然而恰恰忘了,不管是“一”还是“双”其背后的指向是什么?在轻重之间,我们可能还要思考的是,“失去腿”的意蕴是让学生们自然而然得有同情、崇敬之情环绕着于胸,是对敌军的痛恨之情感于怀,是对战争残酷的恐惧之念闪现脑际……而不是津津有味地追究失去的“一”还是“双”,化悲壮与感动为简单的嘲笑。瑞典著名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对教育的本真意义作了简明扼要的阐述,那就是手脑心!在我看来,这一课例中师生只有用“脑”在学习,手只不过是一种点缀与附庸,而心呢更是游离于课堂之外。

    衡量有效的课堂生成其标准是整体的、综合的。任何厚此薄彼、顾此失彼的行为都可能损伤教育的生命肌体。风物长宜放眼量,着眼于学生的一生成长与生命滋育应是教育教学的题目中应有之义。在研究失去“一”条腿与失去“双”条腿的背后是什么?课堂中的笑声与掌声又意味着什么?著名的老教育家吕型伟先生意味深长地指出,教育需要爱,也要培养爱。没有爱的教育是死亡的教育,不能培养爱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。这里的爱,在我看来应该是“情感体验”、是生命的温度。教育教学不是冷冰冰地把知识从这个头脑搬运向那个头脑。教育教学如果没有情感的濡育,是有缺憾的!一切生成都应指向于人,都应饱含着生命的气息。人的整个生命的和谐发展是教育教学及课堂生活的最高目的!

关闭